发布日期:2019-01-12 访问量:413
——徐培晨绘画阅读感悟
正如饶宗颐在阅读龚贤的《千岩万壑》时所说,“畫是要读的,不光看了便知。是要用沈潜的态度去读的。”
羅蘭﹒巴特在《S/Z》一书中開門見山,借用佛家「芥子納須彌」的隱喻,解說傳統的閱讀一如佛家修行,於芥子中見須彌。須彌山在佛教思想中象徵三千大千世界中心,極寬恆廣,而芥子卻是可見的微小之物。巴特借用此種小中見大的修行比喻傳統的大敘事的閱讀。閱讀為以科學的歸納演绎把文本導回摹本元件,再导出其他摹本生發的運作與過程,是古典阅读的典型,还有一种意识形态的閱讀,就是按照類型將文本置于入評估脉络,衡量其科學價值,或意識形態的價值,如道德,美感,真理或政治等价值。但是科学不作评估,意识形态只是表象,没有创造力。因此,阅读的评估在于返回书写实践的原初强大动力,也就是还原到作品原初创造的过程。
陆机《文赋》:天地於形內,挫万物於筆端。刘勰《文心雕龙》:“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,观文者批文以入情,沿波讨源,虽幽必显。”“登山则情满于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”。
关于徐先生的绘画已经有了很多解读。人品清正,画品高古;以传统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画精神,格制俱老,神妙完足,雅俗共赏。笔墨更注重清疏简淡。在劲健中取其纵逸,态意率性中不失大度,,神清韵逸,给人以愉快的美感。其画格已入宋人殿堂,可与宋季画猴大家易元吉笔下的“山兽”、“林石”等,并肩伯仲之间。
三点:一是绘画叙事的丰富性,凸显思想之“道”。即所反映的儒释道思想交融的高度和深度。作品以出世和入世的态度和志趣,给文人画未来的发展走向提供新思路,也为中国画理论提供新实践。外师造化,融会贯通,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,以一墨之色蕴万象之色,水墨氤氲,山林泉石,物我两忘的道家旨趣,又有海上画派对民间吉祥寓意的道家思想,更有文人画的观物取象、修辞立其诚、依仁游艺、仁智之乐的儒家思想情怀。
二是绘画的诗性特征,超以象外,悟于性中,既继承传统又有超越传统。“黄家富贵,徐熙野逸”之后易元吉为徐熙后一人而已。继沈铨之后,张大千、徐悲鸿、齐白石等现代艺术家有画猴经典之作,徐培晨画作当进入历史谱系。继承宋代士人画的师造化,笔简形俱,拙规矩于方圆的言外之意,也就是诗意。借用唐代严羽的话“诗者,吟咏情性也。盛唐诸人惟在兴趣。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,如空中之音,象中之色,水中之月,镜中之象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”但是,徐先生的画又出新于传统的文人画,“质文代变,与世推移”,其猿猴的世界是温情的世界,是生态和谐的世界,而非遗世独立的单个猿猴的世界,其猴、马、蜂、桃又承接千百年来社会风俗的地气,色彩、构图亦有创新。也就是气韵兼力,有笔有墨。
三从绘画的本体看,神融笔畅,得自然之趣。神融笔畅,花鸟的写意笔法,抒发情性,心手相应,精神完则意出,筋力劲则势生,神妙俱足。可以用孙过庭的《书谱》的五合来概括:神怡务闲,感惠徇知,时和气润,纸墨相发,偶然欲书。因此,五合交臻,神融笔畅,得意忘言。
也可以诠释刘道醇的评画法则:气韵兼力,格制俱老,变异合理,彩绘有泽,去来自然,师学舍短的“六要”。
总之,徐先生的绘画已入佳境,他绘画作品的“气韵兼力,神融笔畅,得自然之趣”既得益于他的人品清正这一源头活水,又与他吸取时代精神融汇中国文人画的精华,从而超越传统,引导文人画走向现代有关,气韵兼力,是气韵生动,其作品的精气神的完美统一;神融笔畅,是创作过程中的精神落实到时和气韵,纸墨相发中,其作品必定是中国绘画历史中的精品之作,以飨后人。
(徐习文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东南大学艺术学院)
Copyright © 2011-2023 xupeichen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备案号:苏ICP备2022045583号